在姬信(王浩然)的讲述中,1万骑兵,需要至少3万马匹。因为战马是消耗品,会遇到各种折损。为了维持骑兵的战斗力,必须有足够的备用马匹,确保骑兵们随时可以骑马完成任务。
这就需要在养马区加大对于野马的捕捉。这个任务就得分配下去,由该地区的诸侯与部落完成。
养马场也需要建立,却不是最急的事情。这些时间,姬信(王浩然)也与精通养马的人交流过,也实际观察测试过。马匹能够参战,需要至少2~3年。而且马匹实际上的参战巅峰期,也就是6~8年。所以一匹战马,从3岁参战,到退役,也就10岁。这就打破了王浩然以为的马匹的作战寿命。
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王浩然自己并非畜牧专业的马匹系出身,他对于战马的知识,来自三国演义,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。那些小说中最著名的马匹,譬如吕布骑过,关羽也骑过的赤兔胭脂马。按照演义里面所写,这匹马前后在战场上奔驰了起码31年。如果按照5岁被吕布得到计算,这匹战马死的时候36岁。远高于三国时期平均人类寿命。
从被误导的故事中清醒过来的王浩然,放弃了扩大养马场的打算。好在大周附近就是马匹活跃区,抓捕马匹的能力更高。
虽然王浩然觉得自己在马匹方面是个一无所知的白脖,但是在姬丰以及司马公署的官员看来,大周司马姬信对于马匹的了解完全合格。只是这位大周司马制定的要求有些过分,这样催逼战马,会给负责地区的诸侯与部落造成过于沉重的压力。
姬丰对此一言不发,他倒是乐得姬信的政令遭到下面的反抗。那时候就可以看姬信的笑话了。
姬信提出加大皮甲制作,反倒显得合理许多。4万披甲的伐商计划中,要求3万副皮甲。这些披甲士卒,要承担最惨烈的战斗。以大周的国力,如果不要求完全采用牛皮,而是猪皮鹿皮也算是皮甲的话,勉强凑出这么多皮甲,也不是做不到。
征兵方面,姬信的要求就更加合理了一些。今年他只要求征兵2万。其中1.5万参与在渑池与崤函地的战争,其余5000士兵落选后,交给王廷决定其使用方向。
唯一让姬丰感觉讶异的是,司马姬信提出了一个征兵标准。这个标准根据村落建成时间,制定了征兵数量。
这样的征兵方式,可操作性就非常强。因为大周司马姬信提出了,由大周王廷向直属领地与诸侯下达命令,要求他们提供各自控制地区各村落成立时间的计划。
只要统计报告送上来,就可以按照征兵标准,要求地方提供人力。
大周王廷会不会通过这些报告,那是姬信的事情。大周司马公署要做的工作,就是准备好按照计划,进行催促与验收。
大周司马公署的官员们都知道,姬信司马刚放弃了自己在春耕时候立下的功劳。对于这帮家伙来说,他们都能想到,姬信司马此时必然得到了周王姬发的宠爱。姬信的要求完全有可能得到王廷通过。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