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除了投钱到“青柠助学基金会”进行捐资助学、兴建山村学校、资助贫困学生至大学毕业外,秦克和宁青筠并没有放弃另一个更高的目标:解决山区的教育公平问题。
现在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越来越严峻,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少子化的影响,山区的孩子们越来越少,也使得山区学校的撤并越来越快,现在国内除了“希望工程”外,就是秦克和宁青筠的“青柠助学基金会”依然在进行着山区助学,一所“青柠小学”往往只有几十个孩子。
而为了吸引年轻的教师到在山区教学,“青柠助学基金会”每年都会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。
可有些东西并不是投钱就能解决的,比如享受到的教学资源、教学质量等,山区里的贫困孩子都远无法与繁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,愿意到山区里教学的大多数都是无家室的年轻人,教学经验本来就不足,加上人手有限,往往一个青年老师要教两门课,山区贫困孩子的基础也较差……种种限制之下,哪怕“青柠助学基金会”投入了海量的金钱资源,但教学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。
较之以往来说,山区诞生大学生甚至985、211名校大学生的概率固然提升了十几倍,但与大城市的“成才率”相比,概率无疑是低得多。两者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仍没法子解决。
这也是社会资源与市场经济自动优化分配的结果,不是秦克和宁青筠想用钱来扭转就能扭转的。
想解决这个教育公平的问题,引入“山村机器人教师”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手段。
目前微光让机器人助理送给秦克的这份《山村机器人教师量产和部署的可行性分析报告》,就是微光根据当前“星火”系列的机器人研究进展、量产的成本、机器人教师的维护成本、人机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化现状等生成的报告。
为了让这个项目得到最好的效果,早在三年前,秦克与宁青筠就亲自给全国两百多名获得省级优秀教师、经验丰富的中小学各科老师写信,言词恳切地请求将他们的教学场面录下来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,并付上丰厚的报酬条件。
这两百多名教师收到秦克与宁青筠的亲笔信都大觉意外,又有些受宠若惊,毕竟以这两位院士当今在世界上的名望,值得他们写亲笔信的人实在不多——光是这封信就能让他们在当地的教育界名声再上一层楼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