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尘看到消息,马上回复:“从目前的线索来看,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性。从解密档案来看,当时德国有1500名顶尖科学家被秘密送往51区,像火箭专家冯?布劳恩、核物理学家海森堡都在其中。
你想想,从V2导弹到载人登月,丑国只用了24年,可同时期英法等国连远程火箭都造不出来,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关键人才都被丑国弄走了。
这清晰地展现出德国科技遗产对美国航天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,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对美苏在载人航天技术突破上的重要意义。”
骁睿一听,更兴奋了,继续发消息:“洛尘你看!德国在二战末期就有碟形飞行器的设计图,就是那个‘纳粹钟’项目资料,这难道真和地外文明有关?
从空气动力学角度,这种设计能极大减少飞行阻力,可它的动力和操控技术,以当时地球的科技水平,几乎无法实现。”
洛尘推了推眼镜,认真分析道:“你说得没错,骁睿。从逻辑推理来看,这种碟形飞行器若真被制造并成功飞行,其动力系统很可能涉及反重力技术,这远超当时的认知范围。”
骁睿震惊道:“反重力技术!这也太超乎想象了,那自动化控制和遥感监测方面呢?”
洛尘继续:“在自动化控制和遥感监测方面,要实现高速飞行下对飞行器的精准控制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实时感知,也需先进技术,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有外部力量介入。”
骁睿快速打字回复:“洛尘,你是说这种技术水平以当时的情况根本难以达到,所以极有可能有地外文明参与?”
洛尘接着说:“没错。再看载人航天技术与碟形飞行器的关联,在通信技术上,碟形飞行器要实现与地面或其他飞行器的有效通信,面临信号传输距离、干扰等问题,这和载人航天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类似。”
骁睿忍不住追问:“具体在信号传输距离和干扰问题上,两者有哪些相似表现呢?快跟我仔细说说。”
洛尘解释道:“比如在信号传输距离方面,碟形飞行器如果要在大气层外甚至更远距离与地面通信,和载人航天器从月球轨道与地球通信一样,都要克服信号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的难题。
在干扰问题上,两者都会受到宇宙射线、太阳风暴等外界因素干扰。
说不定美苏在研发载人航天技术时,从碟形飞行器的研究思路中获得了启发。比如在信号抗干扰算法上,两者可能存在相似之处,这为我们探索载人航天技术突破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。”
骁睿兴奋地回复:“哇,这个思路太关键了!如果能找到两者在算法上的相似证据,那可就不得了。洛尘,你觉得我们从哪儿能找到相关线索呢?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