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当无用 DNA 不再无用:生命密码重写(2 / 2)

洛尘神情严肃,说道:“全球环境快速变化会刺激垃圾DNA发生突变和重组。当生物能够适应这些因环境变化产生的垃圾DNA改变时,新的性状和适应性特征会出现,为物种进化提供动力,可能引发新一轮物种大爆发;

反之,如果生物无法适应垃圾DNA的改变,就可能导致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,最终走向灭绝。”

骁睿眉头紧皱:“确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。那实际研究中有相关发现吗?我们得找到应对之策,不能坐以待毙。”

洛尘说:“长期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张工程师指出,在生态修复过程中,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垃圾DNA存在差异。

保护这些与物种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垃圾DNA,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。

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例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海洋温度升高,珊瑚体内的垃圾DNA可能发生变化。若珊瑚能够适应这些变化,或许会进化出更耐高温的品种,推动珊瑚物种的进化;

但如果无法适应,珊瑚礁可能大量死亡,许多依赖珊瑚礁生存的物种也会随之灭绝。

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监测南海珊瑚礁时发现,部分珊瑚的垃圾DNA在高温胁迫下,激活了一系列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,增强了珊瑚对高温的耐受性,这为珊瑚在气候变化下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
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,垃圾DNA的响应机制截然不同。

当森林遭遇病虫害侵袭时,树木的垃圾DNA会迅速合成一类特殊的小分子RNA。

这些小分子RNA能够沉默或激活特定基因,调节树木产生防御性化学物质,阻止病虫害的蔓延。

并且,不同树种的垃圾DNA响应模式存在显着差异。

像松树等针叶林树种,在遭受松材线虫侵害时,垃圾DNA会诱导产生挥发性萜类化合物,不仅能驱赶线虫,还能吸引线虫的天敌,形成一套复杂的生物防御体系。

相比之下,阔叶林树种则更多地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,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。”

骁睿皱着眉头,思考后问道:“具体到不同生态系统,比如海洋、森林生态系统,垃圾DNA受环境变化的影响,在推动物种演变上会有哪些差异呢?说不定能找到保护生态的新方法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