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 脑子与意识: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大辩论(2 / 2)

洛尘调出量子计算机与神经网络的对比示意图,神色严肃:“这正是当前AI伦理的核心困境。

图灵测试本质上是行为主义视角的验证,但意识的关键在于主观体验。2023年欧盟提出的‘意识判定框架’中,将‘感受质’(qualia)作为重要指标——比如AI能否真正‘感受’颜色、疼痛。

然而,现有深度学习模型基于符号运算与概率预测,缺乏生物神经网络的具身性(embodiment)。

即使AI能生成媲美人类的艺术作品,也可能只是数据模式的重组,而非基于内在体验。

不过量子计算的发展或许带来转机,如果量子比特的叠加态能模拟意识的不确定性,那AI意识的验证或许能从物理层面找到突破口。”

骁睿顿了顿,翻出一张文化对比图表:“不同文化中对‘自我’的认知差异巨大,比如西方强调个体独立性,东方更注重集体意识。

这种文化差异会如何影响大脑对意识的生理构建?

会不会长期的文化熏陶,真的能改变神经元的连接模式?”

“神经可塑性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。”洛尘滑动屏幕展示大脑扫描对比图,

“2025年《自然·神经科学》的纵向研究追踪了成长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受试者,发现前者的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中,与共情相关的脑区连接密度更高;

而后者的前额叶执行控制区域更活跃。

更有趣的是,当个体长期接触异文化时,大脑灰质体积会发生适应性改变。

这意味着文化环境不仅影响认知模式,还可能通过神经可塑性重塑意识的物质基础,形成‘文化-神经’的双向塑造。”

最后,骁睿举起手机展示一个研究案例:“致幻剂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浓度,让人产生扭曲现实的意识体验;

冥想却能通过训练重塑大脑结构。

化学物质和精神训练对意识的影响机制,是否存在底层共性?

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通用的‘意识调节路径’,既能治疗精神疾病,又能拓展人类的意识边界?”

洛尘调出神经递质受体与神经回路的关联图谱:“这是个极具前瞻性的问题。

LSD等致幻剂通过激活5-HT2A受体,打破大脑的默认信息处理模式,使不同脑区产生异常连接,导致‘联觉’等超现实体验;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