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还真没猜错,今天啊,我就是来踢场子的。”
农夫长期奋战于特殊战线,性格一贯古板,可在这位老友面前,却如同顽童一般。
陈部长一句接着一句怼,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互不相让。
李爱国跟在身后,见状与秘书对视一眼,彼此心领神会:惹不起,真惹不起。
进到办公室内,秘书端上茶水后,快步离开了。
陈部长斜靠在椅子上,继续开怼:“老李啊,把你的宝贝蛋拿出来吧,要是跟上次那样,是个白天才能亮的手电筒,那我可贴在大院里,让大家伙都瞧瞧哈。”
农夫一边拿出近炸引信的材料,一边笑着回应:“就怕你看了之后,藏在被窝里都舍不得拿出来。”
说罢,他将材料递过去,解释道:“我们气象站的同志,经过不懈努力,研发出一种能大幅提升爆炸精度、节约炮弹数量的新设备。”
“老李啊,你年纪越大,越会吹牛了,年轻时我咋没发现呢……”
陈部长嘴上这么说,却笑呵呵地接过报告,边翻看边讲,“想当年,我就是上了你的当,带了把……”
话还没说完,他的脸色微微一变。
材料上的专业数据他虽看不懂,但最后的结论却清晰明了:这是一种依据目标特性或环境特性感知目标存在、距离与方向,并发挥作用的引信。
陈部长从材料里抬起头:“还真有这东西?老李,你赶紧给我讲讲。”
农夫却看了李爱国一眼:“我让我们气象站物资处的李爱国副处长来说吧,这玩意是他鼓捣出来,说的更清楚一些。”
李爱国也不推委,清了清嗓子:“首长,我们气象站在领导的指导下,研究出的这种近炸引信,利用无线电波获取目标信息,进而控制发火。
预计能将炮弹的杀伤半径提高一百米,实战中至少可节省百分之七十的弹药。”
陈部长抬起头,满脸震惊:“节省多少弹药?你再说一遍。”
李爱国很自信:“至少能节省百分之七十。”
陈部长清楚在这种场合,李爱国不可能拿这么重要的数据开玩笑,但是还是忍不住看向农夫:“老李,这是真的?”
农夫此时也收敛了老顽童的态度,郑重点头:“是的,老陈,我亲自跟了项目,见到了测试的全过程,还有.”
说到这里,农夫忍不住卖个关子。
“还有什么?”陈部长此时也顾不得比较谁的肩膀比较高了。
“还有,近炸引信的生产不需要用到太多的技术,李爱国同志已经确定了大规模生产的方案。”
陈部长顿时感觉到自己手里的材料有万斤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