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样的宽松政策下,大部分被楚军灭国的贵族,都摇身一变成为了楚国的贵族。
举个例子——七年之前,楚国刚刚攻灭四分五裂的越国时候,那位曾经为楚人效力的带路党‘余复君’,在战后便基本完整地保留了自己曾在越国的封地和权力、军队。直到推恩令之前,余复君在楚国境内的东南方向,一直都是分量极重的一方大佬。
像是余复君这样的例子,在楚国以往几百年的历史中,不下千百个。
而在楚国持续的对外扩张中,这些新加入的贵族,不但有效地保证了新扩张地盘的稳定,至少保障了没有叛乱……甚至于在楚国不断继续进行的对外扩张战争中,他们奋勇效力,为楚王室立下赫赫功勋。
几十年上百年过去,这些新加入楚国的贵族家族不断和楚人、楚国王室联姻……基本已经被楚国完全同化。
当然,这样的政策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弊端——
譬如老贵族保留的势力很大、话语权很重、导致楚国的内耗严重……和秦国齐国魏国等高度集权的王国相比,楚国更像是一个‘合众国’,政令繁杂不一、贵族权柄极重,他们联合起来的时候足以更改法律、诛杀吴起……甚至能逼迫楚王退位。
当然,上述这些弊端,现在正被‘推恩令’及一系列推行的新法逐步瓦解。
言归正传——所谓岭南‘流贼’,实则便是在楚国历代先王的灭国战争中、残余的那些不愿归附楚国的贵族。
拒不归顺的原因也各自不同——有可能是心怀故国的忠臣、有可能是当年在抵御楚军时候杀得太猛以至于被楚国下达必杀令、或者只是单纯地想要提高投降的价码……
在楚国的官方宣传中,这些流贼朝不保夕,已经是苟延残喘了。
但实际上,这些流贼本就是大家族大贵族,纵然故国被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、经历了数代人的变迁——可他们在南部仍有人望,且仍然在当地拥有不小的势力。
甚至于部分流贼,和楚国的贵族们都有着远房血缘关系……即便在现在,也和南部的不少地方官眉来眼去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