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战斗中,高骈采用了伏击策略。他利用西陲复杂的地形,选择有利地点设伏。当吐蕃军队进入伏击圈时,高骈指挥军队突然发起攻击,打了吐蕃军队一个措手不及。这种战术的运用,有效地打乱了吐蕃军队的部署,使其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从战术层面分析,高骈的伏击策略充分考虑了地形、敌情等因素。西陲地区多为山地、峡谷,地形复杂,有利于隐藏军队和实施伏击。高骈熟悉当地地形,能够准确地选择伏击地点,隐藏自己的兵力。同时,他对吐蕃军队的作战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,知道其行军速度和战斗风格,从而合理安排了伏击的时间和兵力。这场战役的高骈表现出了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,为他赢得了早期的战功和军事声誉。
二、平定南诏:奠定军中威望
2.1 西川战役(864 - 866)
2.1.1 前线指挥权交接争议(取代原主帅李福的内幕)
864年,西川地区局势动荡,南诏不断侵扰边境。唐朝任命李福为西川节度使,负责防御南诏。然而,李福在镇守西川期间,未能有效抵御南诏的进攻,战事陷入僵局。在这种情况下,高骈临危受命,取代了李福成为新的西川节度使,负责指挥对南诏的战争。
关于高骈取代李福的内幕,史料记载并不详细,但从当时的局势分析,李福在军事指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失误,未能有效地组织防御,导致西川边境局势恶化。唐朝朝廷为了扭转战局,选择了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高骈。高骈接任后,迅速整顿军队,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军事策略,为后续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2.1.2 “三路夹击”战术详解:剑阁据险/汉源设伏/夜袭阳苴哶城
在指挥对南诏的战争中,高骈采用了“三路夹击”的战术。剑阁是南诏进攻西川的重要通道,地势险要。高骈派遣军队据守剑阁,凭借地势之利,有效地阻止了南诏军队的进攻。同时,他派一支部队在汉源设伏,等待南诏军队的到来。当南诏军队进入伏击圈后,伏击部队迅速出击,对南诏军队造成了重大打击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