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委员会历时20年、耗资5000万欧元开展的GMO-LIVE项目得出结论:“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安全性无本质差异”。
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《转基因明白纸》指出:“经过安全评价获批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,风险可控”。
2. 研究数据的跨国一致性
尽管各国转基因政策不同(如欧盟对种植限制较严,但允许进口),但毒理学实验数据却惊人相似。例如,针对转基因作物中常见的Roundup Ready(抗草甘膦)基因,来自美国、德国、中国的独立研究均显示:其表达产物EPSPS蛋白对哺乳动物无毒性、无致敏性,且草甘膦残留量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安全阈值。
3. 技术应用的务实选择
俄罗斯虽未全面商业化推广种植转基因作物(目前,俄罗斯设立14个转基因自由区,可以种植国产的转基因农产品),但其科学院的研究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。与此同时,巴西、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通过推广转基因大豆,跻身全球农业出口大国;印度通过种植转基因抗虫棉,棉农自杀率下降50%(世界银行数据)——这些实践证明,转基因技术是服务于粮食安全的有益工具,与所谓的“生物武器”无任何关联。
三、为何科学共识会被政治化解读?
“转基因生物武器论”的流行,本质是一些民粹主义者对科学的工具化利用与对全球化的错误言论:
1. 阴谋论的心理土壤
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变革常引发不确定性恐惧,而“西方国家阴谋”的叙事为这种恐惧提供了简单归因。类似逻辑曾出现在疫苗、5G等领域——人们倾向于将复杂问题归咎于“外部敌人”,而非承认技术风险可通过科学管理控制。
2. 信息传播的扭曲机制
反转团体刻意截取科学研究中的“局限性表述”(如某论文提到“需进一步研究长期影响”),却隐瞒“现有证据不支持风险”的结论,制造“科学存疑”的假象。例如,俄罗斯某反转组织曾引用一篇讨论“转基因作物对蜜蜂行为影响”的论文,却忽略该研究最终结论是“影响在自然变异范围内”。
3. 商业利益的推波助澜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