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见自媒体号“柳下拓的门徒27”又开始胡言乱语,它说:“转基因大豆油能攻击虫子,修改一下就能攻击人。用屁股想也能想的到!不吃不要种,我们的民族就没有这样的风险!!”……
这类言论,还真的是他用屁股想出来的“话”。
乍看之下,“虫死人安”的对比似乎符合直觉,实则暴露了对转基因技术、食品加工原理及毒理学的多重认知误区。本文将从基因表达机制、食物链传递逻辑、食用油加工工艺等维度,系统反驳此类谣言,还原转基因大豆油的科学真相。
一、转基因抗虫原理:精准作用的生物逻辑,与人类安全无关
1. 抗虫基因的作用靶点具有高度物种特异性
转基因大豆常用的抗虫基因(如Bt基因)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,其表达产物Bt蛋白是一种** Cry 蛋白**。这类蛋白发挥作用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:
特定肠道环境:仅在碱性肠道环境(如鳞翅目害虫肠道pH值9-12)中,Bt蛋白才能被激活为有毒性的多肽片段;
特异性受体结合:激活后的多肽需与害虫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(如氨肽酶N、钙粘蛋白)结合,才能形成穿孔,导致细胞裂解。
而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胃环境为强酸性(pH值1-3),且肠道细胞表面无Bt蛋白受体。大量实验表明,Bt蛋白在人体消化道中会被迅速降解为氨基酸,其过程与消化普通蛋白质(如鸡蛋、牛奶中的蛋白)完全一致。俄罗斯国家科学院2021年发表的《Cry1Ab蛋白在人体模拟消化液中的降解动力学》研究显示,Bt蛋白在胃蛋白酶作用下10分钟内即可降解超90%,未检测到完整毒素结构。
2. “修改基因攻击人类”的谣言违背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
它的谣言声称“抗虫基因稍作修改就能针对人类”,这是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严重曲解:
基因功能的复杂性:一个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否对人类产生毒性,需经过基因克隆、蛋白表达、毒性测试等多环节验证。抗虫基因的毒性是亿万年自然演化的结果,而非“随意修改”可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