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店铺里挂满了各种二手电器——从老式的收音机、录音机、CD机,到看起来还很新的电视、音响、甚至大哥大。老板用一块抹布随意擦拭着,用夸张的语气向顾客推销着这些“功能完好、价格实惠”的宝贝。
还有人在现场表演“绝活”——只见一个戴着眼镜的瘦小男子,手持一把烙铁,动作娴熟地在一块布满焊点的电路板上飞速操作着,旁边围着几个人,看着他将几个简单的元件组合起来,似乎就能实现某种特殊的功能,比如破解游戏卡带,或是增强收音机信号。
更吸引林轩注意的,是那些售卖各种“新奇玩意儿”的摊位。他看到有人在神秘兮兮地兜售最新款“摩托罗拉”大哥大的“解码器”,号称可以免费打电话;有人在卖各种品牌模糊、外观奇特的“万能遥控器”;还有大量价格低廉的“兼容”游戏卡、电脑软件光盘和盗版音乐CD、电影VCD,生意居然还相当不错。
这里的一切,似乎都与“知识产权”、“正规授权”这些词汇绝缘。但同时,这里又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,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。摊主们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极其敏锐,什么东西好卖,第二天就能找到货源甚至自己动手“攒”出来。他们对成本的控制达到了极致,用最廉价的材料和最简单的方式实现功能,满足着那些对价格极其敏感的底层消费者的需求。
这就是“山寨”的智慧吗?林轩心中五味杂陈。一方面,他看到了无序竞争和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力;另一方面,他又不得不佩服这种贴近市场、快速反应、极致成本控制的生存能力。
他在鸭寮街逛了很久,直到夜深,才带着满身的油烟味和复杂的思绪离开。
这次鸭寮街之行,像是在林轩心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。随后几天,他又抽空,拉上了同样对市场动态非常感兴趣的黄耀龙,一起去了趟河对岸的深圳。
此时的深圳,正处在改革开放带来的高速发展初期。他们探访了刚刚兴起、还远未形成后世那般庞大规模的华强北电子市场。如果说鸭寮街是电子产品的“跳蚤市场”,那么早期的华强北更像是一个巨大的“电子作坊集散地”。
这里的景象比鸭寮街更加粗放,街道上随处可见拉着各种电子原料和成品的板车,空气中弥漫着更浓烈的工业气息。无数大大小小的档口背后,可能就连接着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或者小工厂。他们在简陋的环境里,模仿、拆解、改进、生产着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——从简单的计算器、电子表,到复杂的收音机、电话机、甚至一些低端的电脑外设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