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触的目的并非达成协议,而是:
传递信号: 表达启明芯并非完全拒绝沟通,愿意在“合理”的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案,避免对方过早采取极端法律行动。
收集情报: 试探MP3 LA内部的真实态度(是铁板一块还是存在不同声音?)、他们的底线在哪里、他们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(比如专利被无效的风险有多大?)。
分化瓦解(潜在策略): 尝试了解专利池内部不同成员(如Fraunhofer, Thomson, Philips等)之间的利益诉求和矛盾,看看是否存在“各个击破”的可能性。
这种“边打边谈”、“以拖待变”的法律策略,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但却有效地打乱了MP3 LA试图“速战速决”的计划,为启明芯后续的技术准备和市场反击,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。
第二路:技术纵深 - 规避与掘证
在法律团队在前方进行周旋的同时,由林轩亲自督导的技术团队,则在后方紧张地进行着两项关键工作:技术规避的可行性分析和专利无效证据的深度挖掘。
技术规避的“窄门”: 陈家俊和李志远组织了专门的技术小组,将MP3 LA专利列表中那些被认为侵权风险最高的核心专利,进行了逐一的解剖分析。他们试图寻找是否存在某些算法实现上的“窄门”,可以通过修改芯片的硬件逻辑或软件算法,在不显着影响性能和兼容性的前提下,绕开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。
结果并不乐观。正如之前预料的那样,MP3的核心原理,如心理声学模型、MDCT变换、比特蓄水池等,都是基础性的、难以绕开的。任何试图在这些核心原理上做“小修小补”的规避尝试,要么效果不佳,要么可能导致与MP3标准不兼容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