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章 峥嵘岁月(2 / 2)

这年年底,一名采区工人在升井时,因为安全意识淡薄,发生了坠罐笼事故,造成工亡。事后分析,虽然这起事故与机电区关系不大,但也深深触动了王东升的心灵,他第一次感觉到“安全为天”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。

为了研制井筒罐笼防坠器,他白日下井测绘,晚上查阅资料、伏案制图设计,利用休息日进行试验,一干就是几个月。单调的试验非但没有冲淡他的技术改造热情,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。他带着对矿工兄弟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坚持着,经过一次次地试验、反反复复地修改,终于研制出了矿井提升机的保护装置。

面对取得的成绩,他并没有沾沾自喜,而是有一种沉重的感觉。他开始觉得,与机电管理相比,安全管理才是煤矿的重中之重,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,各类事故时刻都可能发生,或许在短短的一瞬间,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会顷刻间消失,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,给他们的家人造成无穷无尽的深深痛苦。‘

几年后,由于成绩突出,王东升被调往采区,担任副区长,从一般管理人员正式成为一名中层干部,实现了人生的跨越。

“作为一名煤矿工人,如果没有在采区干过,就称不上真正的煤矿工人。”在与王东升的任职前谈话中,老矿长刘正义拍着他的肩膀说,目光中充满了期待。

虽然早就听别人说过采区的艰苦,有一定的心理准备,但当真正第一次走进采煤工作面了,王东升还是被震惊到了。

一是与机电区时常在地面、井下通风大巷相比,采煤工作面工作环境相对更加恶劣,?作业空间狭小、?机械设备多、?视觉环境差、?温度高不说,更?由于当时技术和材料的限制,井下巷道顶板多使用木头柱子支撑,?而非液压钢柱,安全系数偏低,导致采煤工作面成为全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。

二是采煤工作面主要工作流程包括利用钻眼机械在煤炭中钻孔,?装入炸药,?爆破落煤,?再人工将爆破落下的煤炭装入溜子,?然后用溜子往外运煤。?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,?包括装药、?填炮泥、?联炮线及放炮等工序,?大部分依靠人工铲装,?是一项笨重的体力劳动。

三是采煤工作面支护设备简陋,在掌子面采用圆木柱、?金属支柱支撑,?采空区基本不做处理,?任由上方的岩石自由垮落。?支护设备简陋,?工人随时有受伤的危险。?

四是采煤工作面劳保防护不到位,由于没有有效的防尘、?抑尘措施,?加上工人多为繁重的体力劳动,?为了提高产量进尺,?不影响呼吸,?他们基本不戴口罩,?只能任由煤炭粉尘吸入肺部。由于缺乏有效的粉尘控制措施,?采煤工面临着极高的职业健康风险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