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5章 风云激荡的转折之年(2 / 2)

各地水旱灾害频繁,1916 年河南等地爆发大饥荒,饿殍遍野,而军阀忙于争战,无暇顾及救灾,无数百姓流离失所,卖儿鬻女,社会底层民众生活陷入绝境,国家经济几近崩溃边缘。

社会层面,新旧思潮的碰撞达到白热化。

一方面,封建礼教的残余仍根深蒂固,在广大内陆农村,包办婚姻、缠足等陋习依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与身体,宗法制度下的家族长辈掌控着基层话语权,对新思想、新事物充满抵触。

另一方面,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,陈独秀、胡适、鲁迅等一众知识分子以《新青年》为阵地,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,向封建旧礼教、旧道德发起猛烈冲击。

白话文运动让文学走向大众,新文学作品如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,以犀利笔锋剖析社会病苦、揭露人性丑恶,唤醒无数青年对自由平等的追求;

各地新式学堂不断涌现,男女同校等新教育模式逐渐推广,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土壤。

青年学生群体受新文化熏陶,思想日益觉醒,他们组织社团、讨论国事,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,在街头巷尾宣传新思想,为沉闷的社会注入活力,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埋下伏笔。

国际上,列强环伺,对龙国虎视眈眈。

一战正处于胶着阶段,欧洲列强无暇东顾,但日本却借机加紧对龙国的侵略。

它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筹码,妄图攫取更多在华利益,提出 “二十一条” 等丧权辱国的要求,妄图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全方位控制龙国。

袁世凯政府为求称帝支持,一度妥协,消息传出,举国哗然,激发各界强烈爱国义愤,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。

工人罢工、商人罢市,民众以朴素方式扞卫国家主权,民族凝聚力在屈辱中得到彰显,也促使更多人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质,进一步坚定变革图强决心。

1916 年的龙国,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、动荡不安的时代。黑暗与曙光交织,绝望与希望相互碰撞,这个古老的国家在艰难中蹒跚前行。

这一年,帝制的崩塌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,虽然共和之路历经磨难,但却在人们心中越发根深蒂固。

旧的秩序在土崩瓦解,新的力量在挣扎中孕育成长,民众们从苦难中逐渐觉醒,开始勇敢地探索救亡图存的多元路径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