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9章 哲学与科学共探 我是谁(2 / 2)

"2024 年《科学》杂志的图灵奖团队研究给出了超有趣的对比:

人类和 AI 处理 '我是谁 ' 的问题时,人类大脑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会像烟花一样产生 120 多种不同活动模式,而 AI 的回答 100% 能在训练数据里找到模板 ——”

骁睿瞪大了眼睛,插话道:"等等!也就是说 AI 所有的回答,本质上都是对已有数据的重组?那这样的 ' 思考 ' 和人类的思维根本不在一个维度?"

"这就像 AI 在照本宣科,人类却在即兴创作!"

洛尘快速滑动着论文,"不过这反而推动哲学家重新思考:' 思考 ' 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"

"可如果 AI 持续进化,通过不断学习突破数据局限呢?" 骁睿皱眉追问,

"现在已经有研究尝试赋予 AI 社会学习能力,未来如果 AI 能模拟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社交互动,我们对意识的定义可能要彻底改写!"

洛尘猛地抬头:"你说到点子上了!所以问题来了 —— 如果 AI 真的 ' 学会 ' 思考,我们该如何验证它是否拥有真正的意识?

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哲学之问 ——' 我是谁 ' 的判定标准,

究竟该由生理结构决定,还是认知体验决定?"

"AI对自由意志的探讨让我们重新审视意识的本质,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生命演化的长河,会发现意识的诞生与发展同样充满了奇妙的逻辑。"洛尘总结道。

洛尘坐直身子,调出原始人类狩猎的3D复原影像,"从生物进化角度看,'求生逻辑'是生命的基本法则,但大脑仅占体重2%,却消耗20%的能量,这种'高风险投资'为何会被自然选择青睐?

骁睿盯着屏幕,疑惑道:"确实不合理!按照进化论,耗能如此巨大的器官应该早就被淘汰了,难道说意识带来的优势远远超过了能量消耗?"

洛尘回复道:“剑桥大学对非洲原始部落十年追踪研究给出了答案:具备复杂语言交流的群体,通过意识协作制定狩猎策略,使抵御猛兽的死亡率降低67%。

这说明意识带来的群体协作优势,远超其能量消耗。"

洛尘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:"但这种优势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。我们刚才讨论的量子效应在大脑中的作用,很可能与此相关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