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胚胎发育时,意识和肉体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?
如果意识真能脱离肉体存在,那胚胎期的意识,是不是在‘试用’这具身体?”
洛尘调出脑机接口与神经映射研究:“《阿凡达》的意识转移涉及‘神经 - 生物接口’的完美匹配,现实中我们离这一步还很遥远。
但从胚胎发育角度,意识与肉体的互动更像是双向塑造 —— 大脑发育需要身体提供的感觉反馈来完善神经连接,而肌肉的运动又反过来刺激大脑皮层发育。
这就像两个同步进化的系统,不存在谁‘试用’谁,而是共同构建‘我’的边界。
不过这也引发一个有趣的猜想:如果在胚胎期更换感觉输入源(比如用机械肢体替代发育中的四肢),是否会诞生全新形态的意识?”
“还有《源代码》!” 骁睿的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,
“主角不断在虚拟的世界中醒来,他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成长,这与胚胎意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有什么可以对比思考的地方?
虚拟世界像子宫一样重塑了主角的认知,现实中的胚胎,又被哪些‘虚拟规则’影响着意识形成?”
洛尘调出虚拟现实神经研究论文:“很妙的视角!《源代码》的循环世界本质上是对主角认知的‘受控重塑’,这与胚胎在子宫内的环境有相似性 —— 两者都提供了受限的刺激输入。
但关键差异在于,源代码的虚拟规则是预设程序,而子宫环境的‘规则’是动态的生物物理信号(如激素波动、血流声)。
更有趣的是,主角在循环中逐渐觉醒自我意识,这或许对应着胚胎晚期大脑开始整合多元感官输入,形成初步的自我感知。”
最后,骁睿声音低沉下来:“《全面回忆》中主角被植入虚假记忆后,他对自我意识产生了混淆,那么在胚胎意识形成过程中,记忆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?
我们以为的‘本我’,会不会也是环境和经历编写的‘虚假程序’?”
洛尘沉默良久,调出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图:“这触及到意识研究的核心悖论。胎儿在孕晚期确实开始形成‘程序性记忆’,比如对母亲声音的偏好,但这些记忆更像条件反射的雏形。
真正的情景记忆要在出生后才逐步形成。
从神经层面看,记忆是意识的‘粘合剂’,但记忆本身具有可塑性,就像《全面回忆》展示的那样。也许我们所谓的‘本我’,
正是由基因编写的底层代码、环境注入的记忆片段,以及大脑自我编织的叙事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 —— 这既不是纯粹的‘虚假程序’,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本质。”
弹幕疯狂滚动,观众们被这场跨越科幻与科学的意识之旅彻底震撼。而骁睿和洛尘,在雨声中相视一笑,他们知道,关于意识的终极谜题,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 。
...
喜欢跟着番茄学物理请大家收藏:()跟着番茄学物理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