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消息是,整片晶圆上,大部分Die都通过了基本的电气连接测试和简单的功能向量测试,没有出现大面积的、灾难性的制造缺陷。这至少证明,台积电的0.5微米工艺是可靠的,他们的设计在大的逻辑层面上没有致命错误。大家悬着的心,放下了一半。
坏消息是,通过初步筛选的“良品”Die(Good Die)的比例,似乎低于预期。在一片晶圆上,大约只有60%-70%的Die能够通过所有基础测试,这意味着初始良率(Yield)并不算高。而且,即使是这些“良品”Die,其某些关键电参数(如漏电流、工作频率的初步测试结果)也呈现出一定的离散性,暗示着可能存在一些设计或工艺上的边缘问题(marginality)。
“初始良率偏低是正常的,”林轩安慰着略显沮丧的陈家俊和顾维钧,“毕竟是新设计、新工艺的第一次流片。关键在于,我们要尽快找出导致不良的原因,以及评估那些通过初测的Die,其性能是否真正达标。”
下一步是封装(Packaging)。为了进行更全面的功能和性能测试,需要将通过初测的Die从晶圆上切割下来(Dicing),然后焊接到芯片基板上,用环氧树脂进行塑封,形成可以焊接到电路板上的、我们常见的芯片形态。
芯启科技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封装产线,这项工作外包给了香港本地一家有合作关系的封装厂。他们加急将切割好的“良品”Die送了过去。
又是几天焦急的等待。
第一批封装好的“麻雀 Rev B”工程样品(Engineering Sample, ES)终于送回了芯启科技的实验室!看着那些印着“Xinqi Tech”和“Sparrow Rev B”字样的、崭新的黑色芯片,每个人的心情都像是即将揭晓高考成绩的考生。
最后的审判时刻到了——芯片上板测试(Bring-up & Validation)!
验证团队早已准备好了专门设计的测试验证板(Validation Board)。这块电路板上集成了电源、时钟、存储器、音频接口、调试接口等所有必要的周边电路,可以将“麻雀”芯片的功能尽可能地模拟出来。
顾维钧亲自操刀,小心翼翼地将第一颗ES芯片焊接到验证板上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围拢在测试台前。实验室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